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

时间:2025-11-23 23:44:21
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1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教材通过“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展示电解原理的实质,并认识电解池的功能。“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通过该实验将推导出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方法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其中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材内容的重要性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六、教法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七、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回顾(2分钟)

通过习题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

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

活动汇报: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

(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

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5)、电子移动的方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4、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疑]阴极为什不产生氢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

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Ca2+﹤Na+﹤Mg2+﹤Al3+﹤(H+)水﹤Zn2+﹤Fe2+﹤Sn2+﹤Pb2+﹤(H+)酸﹤Cu2+﹤Fe3+﹤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2、阳极为惰性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离)、并分成阳离子组和阴离子组。

(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3)由阴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

小结: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6、随堂练习(7分钟)

1、判断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

(1)AgNO3溶液(2)Na2SO4溶液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Cu2++2Cl-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

阴极: ……此处隐藏5373个字……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这两点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也就紧扣这节课的重点,以下就围绕这两点来展开,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确实因与氧气反应变红,学生们推断出苯酚具有还原性,接着我就追问:既然苯酚具有还原性,那么,除了能与典型氧化剂氧气反应外,还能否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我们学过的氧化剂,从学生罗列的氧化剂中我选择了两种:溴水和三氯化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溴水与三氯化铁在本节的出现显得很自然,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课外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八、说板书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高中化学优秀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