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说》 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 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 说课稿范文1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设计依据: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
设计依据: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执着,坚毅人才。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2、解释“说”。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3、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翻译中的问题。
(5)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
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
设计依据: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4、研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
(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9)。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
教师小结: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设计依据: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借助问题对文章结构和写法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
5、总结: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开头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6、扩展和延伸
扩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对于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韩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那么,韩愈通过本文表达的希望是怎么对待人才呢?
学生讨论。不强求一致。(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延伸:在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只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那么,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也同样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应重视伯乐的作用,但同时人才也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展示自己,让伯乐和其他人去发现自己。)
7、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并当场尝试背诵课文。
8、说板书
辱、骈死(悲惨命运)
食不饱(直接原因)
不知马(根本原因)
设计依据: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用多媒体展示)
《马说》 说课稿范文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此处隐藏5915个字……p>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设计理念〗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马说》 说课稿范文5一、说教材
《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写法,因此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编导、表演、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根据本课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说教法学法
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诱导的教法。
2、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
五、说程序
(一)以四组赛背课文的方式检查复习情况。
(二)才艺表演、导入新课
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和本文内容为创作原形,由三位同学分别饰演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让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马者的愚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伯乐的慧眼识英才。
(三)记者访谈
饰演千里马、食马者的两位同学以及导演和个别观众接受老师的采访。
1、访千里马
①你怎么理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板书)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②第二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吃不饱,没有力气。用韩愈的话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③第三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以向现场同学求助,愿意帮助的同学请举手。
伯乐不常有,食马者愚妄。
2、访食马者
大家都说你这个马夫很无知,请你谈谈你是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访导演
韩愈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讨论千里马问题吗?
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四)课堂延伸
你认为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小组讨论后,谈谈各人的看法。
六、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文档为doc格式